財政部高雄國稅局表示,個人向建設公司購入房屋土地,如約定價款包含房屋裝潢費用,惟實際上並未裝潢,於出售該房地申報個人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時,取得成本應以實際支付金額列報。 該局舉例說明,甲君於109年2月間與建設公司簽訂房屋土地買賣契約書,約定買賣總價1,500萬元及房屋裝潢費用120萬元,嗣甲君於111年10月間出售該房地,申報個人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時,依原買賣契約書所載金額申報取得成本1,620萬元(房地1,500萬元+裝潢費120萬元),經該局查得甲君因故未委由建設公司裝潢,且建設公司已開立裝潢銷貨退回證明單,認定甲君虛列成本120萬元,除補徵稅款並裁處罰鍰。 該局提醒,納稅義務人辦理個人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申報,倘訂定買賣契約後,另有協議退貨或折讓情事時,應以實際支付金額申報取得成本。
現代農夫好處多,農地節稅省很大 根據媒體報導,有民眾將宜蘭一處價值八百多萬元的農地贈與給子女,由於農地不計入贈與總額,因此這筆贈與省下了大筆稅金。但國稅局在贈與後未滿5 年的期間內,查到該農地上竟增建了違建物,並未實際作為農業使用,不符合《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7 條第1 項第6 款的規定,應補徵稅負。 由於這筆農地的贈與時間是在2017 年,必須依照當時的贈與稅免稅額220 萬元扣除後再乘上10%稅率計算,結果想靠農地贈與節稅不成,仍被追繳超過60 萬元的稅金。 由於農地在許多稅賦上是有機會免稅的,在稅務規畫上,農地一直是不可忽視的一環,難怪時常聽聞許多人投資買賣農地。 然而,農地交易應符合特定條件才有免課贈與稅、遺產稅、土地增值稅及房地合一稅等資格,因此,須注意相關規定,搞錯一步,即可能被追繳稅款,不得不慎。 免遺贈稅的前提:真的在耕種 在遺產稅及贈與稅方面,農地因繼承或贈與符合以下要件,將可免徵遺產及贈與稅: 1. 贈與或繼承對象必須是《民法》第1138 條所訂之繼承人或受遺贈人,包括配偶、直系血親卑親屬(子女、孫子女等)、父母、兄弟姊妹及祖父母,即得免課徵遺產贈與稅。 2. 該農地必須取得「農業用地作農業使用證明書」。 3. 該農地自繼承或受贈後的5 年內,仍須繼續作為農業使用,且不能移轉給他人,才能享受此項免稅優惠。若在5 年列管期間移轉受贈之農地或轉作非農業使用,國稅局將依規定追繳回原來所免徵的贈與稅或遺產稅。 根據《農業發展條例》第38 條規定,在繼承人或受贈人承受農地的5 年內,若是在有關機關所令之期限內未恢復農用,或即使有在期限內恢復農用,但之後未持續下去,就應追繳應納之稅賦。 農地不計算增值,連交易都免所得稅 農業用地在土地增值稅上也有免稅優惠,只要確實作為農業使用、取得「農業用地作農業使用證明書」、移轉給自然人,符合這3 項要件,就可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 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者,應由權利人及義務人於申報土地移轉現值時,於土地現值申報書上註明「農業用地」字樣提出申請。未註明者,得於土地增值稅繳納期間屆滿前補行申請,逾期不得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 此外,依《所得稅法》第4 條第1 項第16 款及第4-5 條第1 項第2 款之規定,出售農地時也將免課所得稅,若是出售2016 年之前取得之農地,即適用於房地合一稅實施前的舊制,其農地交易所得免納所得稅。 若是出售2016 年之後取得的農地,適用於房地合一稅,則須符合《農業發展條例》之規定,得申請經地方稅稽徵機關核發的土地增值稅不課徵證明書,便能免納房地合一稅。若是依《農業發展條例》申請興建之農舍免納所得稅,也免申報房地所得稅。
包租公注意了,5月申報綜所稅時,租金收入最好誠實申報,以免後續被查、補稅。國稅局指出,依所得稅法第14條第1項第5類規定,個人租賃所得以出租財產全年收入減除成本及必要費用後的餘額為所得額,並依實際所收租金年度計入該年度綜合所得總額申報及繳納稅款。 甲君108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列報其所有A房屋租賃所得80萬元,經該局查得實際租賃所得為230萬元,另查得漏報其所有B房屋租賃所得95萬元,除予以調增租賃所得及補徵稅款外,並按所漏稅額處罰。 北區國稅局指出,稽徵實務常見民眾將房屋出租給個人並收取租金,但因心存僥倖或疏忽而漏報該筆租賃所得。 北區國稅局提醒,民眾如在未經檢舉、未經稅捐稽徵機關或財政部指定的調查人員進行調查前,發現申報資料有誤,可儘速依稅捐稽徵法第48條之1規定辦理補報及加計利息補繳所漏稅款,以免查獲遭補稅及處罰。 另外,財政部中區國稅局提醒,個人向建設公司購入預售屋,等建案完工取得房地所有權後出售成屋,其個人房屋土地交易所得稅房地持有期間,應自完成房地所有權移轉登記日起算,而非自訂定預售屋買賣契約日起算。 中區國稅局提醒,預售屋交易是以預售房地契約的權利義務為交易標的,成屋交易則以房地所有權為交易標的,二者交易標的不同,持有期間不得合併計算。 影響最大的,就是民眾可能誤以為房屋預售期間三年,至完工交屋兩年後售出,持有期即超過五年,出售時可適用較低的稅率,事實上則是要把預售屋和成屋持有期分開計算,即民眾在交屋後仍要持有五年再出售,才能減稅。
〔記者鄭琪芳/台北報導〕財政部北區國稅局表示,被繼承人生前借款與親友或與公司間有資金往來,截至其死亡日止債權未獲清償者,屬於被繼承人對他人或對公司的債權,根據「遺贈稅法」規定,為被繼承人所遺有財產價值的權利,應列入遺產申報遺產稅。 北區國稅局舉例,被繼承人於2019年死亡,繼承人雖於申報期限內申報遺產稅,但經國稅局查獲,被繼承人於死亡前借款給甲君,截至死亡日止,被繼承人對甲君還有債權餘額1100萬元,但繼承人漏未申報,除補徵遺產稅外,並按所漏稅額處罰。 北區國稅局提醒,稽徵機關提供查詢被繼承人的財產、所得及2年內贈與財產資料參考清單,僅做為申報遺產稅的參考,若被繼承人尚有其他財產,仍應詳加查明被繼承人截至死亡日所遺留財產狀況,據實申報遺產稅,以免遭到補稅及處罰。
部分民眾重購自住房地經核准抵稅後,又被追繳原退還或扣抵稅額,高雄國稅局呼籲納稅義務人在五年內要恪守自行居住、不得出租、不得供營業或執行業務使用、不得移轉的「自住、三不、綁五年」原則才不會被追稅。 個人重購屬於新制房地合一稅的自住房地,無論是先賣後買或先買後賣,只要出售舊房地與重購新房地的移轉登記時間在兩年內,而且符合自住規定者,均可申請適用重購退稅或扣抵稅額的優惠。 但財政部提醒,重購自住房地在五年內改作其他用途或再行移轉,會被追繳原退還或扣抵的稅額。舉例說明,甲君於2020年12月買進A房地並設籍居住,2022年9月以476萬元出售,房地合一應納稅額為68萬元,另甲君2022年7月以730萬元買進B房地並遷入戶籍居住。 因兩處甲君均有設籍居住,無出租、供營業或執行業務使用,且於重購自住B房地完成移轉登記日起算兩年內,出售自住A房地,甲君出售A房地應納稅額68萬元可減除依重購價額比重計算扣抵稅額68萬元,不必繳納房地合一稅。 但之後國稅局稽查發現,甲君2022年12月8日將B房地出租供他人營業使用,違反重購的自住房地改作其他用途規定,因而向甲君追繳原扣抵稅額68萬元。 但高雄國稅局也表示,重購自住房地經核准退還或扣抵稅額後,如果重購的新屋因未成年子女就讀學校訂有應設戶籍於該學區入學條件、本人或配偶因公務派駐國外、或原所有權人死亡等原因,致戶籍遷出或未設戶籍於該重購房屋,也不必太擔心。 因為只要經查明該房屋實際仍作自住用,確無出租、供營業或執行業務使用情形,及未有藉法律形式規避或減少納稅義務,可以認屬為「未改作其他用途」,免依所得稅法第14條之8第3項規定追繳原退還或扣抵稅額。
KPMG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指出,投資人投資台灣未上市櫃公司股票,應注意身分為居住者個人、非居住者個人、境內法人或境外法人,股利所得及資本利得會有不同的課稅效果。 就股利所得來說,境內居住者個人直接投資台灣未上市櫃公司股票,其所獲配股利所得如果併入綜合所得額計算,可就股利金額的8.5%計算可抵減稅額,抵減當年度之綜所稅額,但每一申報戶抵減金額以8萬元為限;或可按股利金額28%稅率分開計算應納稅額,由納稅義務人合併報繳。高所得者採後者較有利。 至於資本利得,KPMG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表示,境內居住者個人處分所投資的台灣未上市櫃公司股票,其證券交易所得,自110年1月1日起,應計入個人基本所得額按20%稅率課徵最低稅負;並應按交易價格之0.3%課徵證券交易稅。 如果是非居住者個人(如外籍人士),在股利所得的部分,投資台灣未上市櫃公司股票,所獲配股利所得,於台灣公司給付時,就源扣繳21%稅款。 資本利得方面,非居住者個人處分所投資的台灣未上市櫃公司股票,其證券交易所得免徵所得稅;但仍應按交易價格之0.3%課徵證券交易稅。 法人同樣可分境內外來看,境內法人投資台灣未上市櫃公司股票,所獲配的股利所得不計入所得額課稅。但境內法人處分所投資的台灣未上市櫃公司股票的資本利得,證券交易所得應計入法人基本所得額按12%稅率課徵基本稅額;持股達三年以上得減半課稅。並應按交易價格之0.3%課徵證券交易稅。 境外法人投資台灣未上市櫃公司股票,所獲配股利所得,是於台灣公司給付時,就源扣繳21%稅款。境外法人處分所投資之台灣未上市櫃公司股票,其證券交易所得免課所得稅。但也應按交易價格的0.3%課徵證券交易稅。 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黃彥賓會計師表示,還有三種特殊狀況值得留意。一是個人或法人交易其持有股份過半數之台灣未上市櫃公司股票,如股權的價值50%以上是由台灣境內房屋、土地所構成者,該交易視同房地交易,應適用房地合一2.0規定課稅。 第二是境外法人投資台灣未上市櫃公司之股票,如該境外法人是被台灣個人或法人控制的外國法人,其取得之股利所得及資本利得,應受受控外國公司(CFC)相關課稅規範拘束。 第三則是相關未上市櫃公司若未實際發行股票,則投資人所處分者為股權,非處分有價證券,所產生的利得為財產交易所得,非證券交易所得性質,應課所得稅;惟可免徵證券交易稅。
財政部高雄國稅局表示,商業保險種類日趨多元,亦是國人分攤風險及投資理財之工具,要保人訂立保險契約並交付保費,享有保險契約利益,若保單無償變更要保人,屬將該利益贈與他人,若當年度贈與財產價值累計超過免稅額【111年度起為新臺幣(下同)244萬元】,原要保人應按變更日保單價值準備金申報繳納贈與稅,若變更日在原要保人死亡前2年內發生,尚須併入遺產總額課徵遺產稅。 該局進一步說明,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5條規定,被繼承人「死亡前2年內」贈與被繼承人之配偶、依民法第1138條及第1140條所定各順序繼承人及其配偶的財產,應併入遺產總額課稅。因此,被繼承人於死亡前2年內如有贈與上述對象之保單價值,辦理遺產稅申報時,應計入遺產總額課徵遺產稅,其已納之贈與稅連同按郵政儲金匯業局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計算之利息,可自應納遺產稅額內扣抵,但扣抵額不得超過贈與財產併計遺產總額後增加之應納稅額。 該局舉例說明,轄內被繼承人甲君在111年10月間死亡,生前以本人為要保人,並以子女及孫子為被保險人及受益人投保4筆保單,嗣於111年2月間將要保人變更為4位子女及孫子,變更時保單價值準備金合計340萬元,已超過行為時(111年)免稅額244萬元,應申報繳納贈與稅。然被繼承人甲君生前未申報贈與稅,於審理遺產稅時經該局發現,因該4筆保單屬死亡前2年內贈與財產,經輔導繼承人於遺產稅法定申報期限內補申報遺產稅。另贈與稅部分,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7條第1項第3款規定改以受贈人為納稅義務人,其繳納之贈與稅,依規定扣抵甲君遺產稅額。
美國報稅季開跑,2023年肥爸條款FBAR(Foreign Bank Account Report「境外銀行及金融帳戶申報表」)申報期限為4月18日,居住海外美國納稅義務人可延期至6月15日前完成申報,因「故意」與「非故意」的罰則差異極大,且FBAR申報義務不限於個人,美國公司及個人若在台灣持有銀行帳戶,皆有可能須申報FBAR。會計師建議美國納稅義務人檢視自身海外金融帳戶,以管理自身稅務風險。 根據FBAR「境外銀行及金融帳戶申報表」,若美國公民、綠卡持有者或符合美國稅務居民身分者在稅務年度中任何時點持有海外金融帳戶包括擁有簽字權的帳戶、證券或投資型保單的總價值超過1萬美元,則必須透過申報FBAR表格揭露所有海外金融帳戶,申報期限通常是4月中旬,也可以申請6個月的展延申報期限。 若未如期申報將可能面臨民事及刑事的罰則,但在既有的法規中,針對未報FBAR的罰則仍有不明確之處,像是「非故意 (non-willful)」未報罰款是以每年每帳戶(per account)還是每年每份FBAR表格(per report)為計算基礎仍存有爭議。 舉例來說,某甲於稅務年度持有8個海外銀行帳戶,若某甲當年度未申報FBAR,他可能被稅局裁定8萬美元(per account)的罰款,也可能被裁定為1萬美元(per report)。另外,若從未申報過FBAR,稅局也可能追溯六年的罰款,由於這些不明確且無法預期的稅務風險,使得持有多個海外金融帳戶的納稅人恐因為不願承擔鉅額罰款而不敢合規申報。 近期美國最高法院針對 「Bittner v. United States」的判決將非故意未報FBAR罰款的計算基礎定為每份FBAR表格每年上限1萬美元(per report)。相較於以per account為罰款計算基礎,每年1萬美元per report的罰款基礎更為可接受,這進一步提高納稅義務人遵守稅務法規的誘因,可能使納稅義務人較願意支付罰金並合規申報。 資誠稅務董事蘇宥人提醒,這次美國最高法院是針對「非故意」未申報FBAR所做出的判決,若稅局認定所提交的證據不符合「非故意」而為「故意 (willful)」,則納稅義務人將面臨最低10萬美元、最高為持有之帳戶中資產年度最高價值總額50%的鉅額罰款,且針對故意的罰則為per account或是per report仍未有明確判決可引用。
台北國稅局表示,被繼承人生前借款給公司,截至死亡日止,公司如果未清償,此性質屬於被繼承人對公司的債權,依《遺產及贈與稅法》規定,是屬被繼承人財產,應列入遺產申報遺產稅。 國稅局指出,日前審查甲先生遺產稅案件時,在甲先生投資的未上市(櫃)A公司及B公司資產負債表所載負債項下的股東往來科目,發現被繼承人甲先生與兩家公司間有資金往來情形,截至死亡日對A公司及B公司,有債權餘額分別為800萬元及1,000萬元,但納稅義務人漏未申報,除補徵遺產稅外並處罰。 國稅局說明,納稅義務人辦理遺產稅申報時,除了要注意將被繼承人投資公司的股權或股份列報遺產外,如果被繼承人與公司間有資金往來的債權尚未獲清償時,納稅義務人也應將被繼承人所遺債權金額併入遺產總額申報。
財政部高雄國稅局表示,當繼承人自有現金不足繳納遺產稅,而被繼承人遺產中有銀行存款時,繼承人可申請用遺產中的存款繳納稅款,若未能取得全體繼承人同意以存款遺產繳納時,可依遺產及贈與稅法第三十條第七項規定由繼承人過半數及其應繼分合計過半數之同意,或繼承人之應繼分合計逾三分之二同意提出申請,以免因逾期繳納稅款額外加徵滯納金及利息。 該局說明,被繼承人甲君遺產稅應納稅額為新臺幣二百萬元,遺產中有存款三百萬元,甲君之繼承人為配偶及其子女乙、丙、丁、戊共五人,只要繼承人其中四人(應繼分合計五分之四)同意申請以甲君之遺留存款三百萬元繳納遺產稅,因繼承人過半數且應繼分合計已逾三分之二,稽徵機關於應納遺產稅額二百萬元範圍內,可核發遺產稅同意移轉證明書,供繼承人向金融機構辦理存款遺產轉帳繳稅事宜。 該局提醒,納稅義務人取得國稅局核發之同意移轉證明書後,請依限前往金融機構辦理存款轉帳繳納稅款手續;民眾如有遺產稅之疑義,可撥打免費服務電話○八○○○○○三二一洽詢,或至該局網站(https://www.ntbk.gov.tw)利用國稅智慧客服「國稅小幫手」線上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