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HOME併購的「先買後付」公司,為何變金融科技當紅炸子雞?

約莫6個月前,先買後付(BNPL,Buy Now, Pay Later)的概念從國際金融科技圈一躍而起,成為金融科技的當紅炸子雞。9月初,老牌金融科技公司Paypal以27億美元購併日本先買後付公司Paidy。9月15日,美國投資銀行翹楚高盛(Goldman Sachs)宣布以22.4億美元購併美國GreenSky公司。GreenSky提供消費者住宅修繕的分期付款服務。

在台灣,網家(PChome)上週宣布將取得「21世紀數位」公司過半的股權,該公司旗下的「樂分期」過去即以網路申辦3C商品分期付款為主要業務。

BNPL如同英文所述,就是消費者可以先取得並享用商品或服務,一定期間之後,再將款項付給BNPL公司。除了一次付清,BNPL公司還提供分期付款服務,用戶可以自選還款的期數,比如3個月、6個月等。

在台灣,最容易對標BNPL的金融產品是信用卡。民眾使用信用卡消費時,當下還沒付款,是在帳單截止日後約15天,用戶的錢才一次付給信用卡發卡機構。民眾也能選擇分期付款,多數情況還是零利率分期,也就是民眾不會因為付款延長而負擔更多的費用。

既然在信用卡就可以做到,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公司希望進入BNPL市場?

一、仍有許多信用卡做不到的

首先,不是每一個商家都可以成為銀行的信用卡特約商店,對商家而言有刷卡偽冒風險、稅務問題等。此外,在銀行因資本計提導致審核信用卡額度日漸保守的趨勢下,相對大額(3萬至100萬台幣)的消費就很難由信用卡支付。

再者,由於信用卡是國際組織的標準化服務,所以若商家需要的是客製化支付或分期付款,信用卡便無法滿足商家需求,特別是商品或服務有期程問題(比如健身房)。所以,信用卡目前並無法完全符合商家收款、用戶付款的需求。

二、希望賺取「信用」利潤

雖然台灣的銀行業經常將過度競爭放在嘴邊,但銀行業獲利逐年創新高,吸引非金融公司涉足金融服務。

以信用卡而言,台灣信用卡業務本身不賺錢,但一旦用戶掉入循環信用、申請帳單分期、轉用信用貸款等,收入就不是少少的信用卡收單手續費,而是對用戶「信用」的了解程度所收取最高可達年化利率16%的潛在豐厚利潤。再加上美國亞馬遜、中國阿里巴巴、騰訊,分別以自己的電子商務與社交場景所衍生出的金融服務模式,讓掌握一定程度客戶行為的台灣數據平台或公司,皆想跨足金融信用領域,探索獲利的可能性。

三、想藉拓展BNPL提高公司估值

無論是國外或是國內,部份公司有意識地由非金融領域,逐步蠶食到金融業的固有疆土。

Paypal利用購併,在美國、法國、英國和丹麥拓展BNPL業務,最新的進展是日本的Paidy。亞馬遜與銀行合作預付卡及銀行帳戶,提供在其平台上開店商家所需的貸款(Amazon Lending)。在中國,阿里巴巴和京東先後提供消費信用額度的「花唄」、「白條」。

而在台灣,像零售業全聯、全家與網家,皆從金融監管最鬆的第三方支付開始,到儲值和轉帳,而後續亦可藉由BNPL業務,持續增加集團本業以外的金融服務營收,除了滿足集團戰略發展需求,亦提高資本市場的話題性。

但非由銀行提供的BNPL服務,不受金管會高度監管,也衍生部份公司踩灰線或直接違法。

比如,有的利用各種收費名目,將消費者的實質分期付款利率提高到超過「民法」規定上限;有的在第一期先向消費者收取利息,提高實質利率;有些對借款人的信用審核極度寬鬆,最後再利用其他勢力解決用戶違約問題。

一個現行的金融解決方案必然有其存在原因,非銀行金融自古也從未消失,在金融與非金融的界線愈趨模糊的現代,值得深思熟慮。

資料來源: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8268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8268

More News